热线:010-57260315 | 邮箱:cbmag@163.com 设为首页

中国品牌官

今日要闻

鲨鲨购——员工福利新风向 秋风起 品蟹季 6大大闸蟹品牌劲爆上线

  秋风起,蟹脚痒  吃螃蟹,是秋天该有的美食态度  因为阳澄湖水质营养成分高,养殖环境好,湖里的水草不仅净化水质,还帮助大闸蟹锻炼身体,活动得身体更健康,肉质更紧...

利率市场化改革:看LPR传导机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文/孔令金 衡水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人民银行便开始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如今已有30多年。由于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以及信贷市场之间存在分割现象,存贷款利率和市场利率并存,进而使利率在由货币市场向信贷市场传导的过程中受到阻碍。因此,如何进一步打破市场分割,促进利率在各市场间的有效传导,仍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金融改革的重要任务。

  回顾利率市场化改革

  “十三五”规划明确将“货币政策框架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调控的转型”定位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这一转型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利率传导机制是否顺畅。顺畅的利率传导机制,不仅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圆满完成的重要标志,更是检验新货币政策框架有效性的试金石。

  在我国,信贷或类信贷业务占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的资产比重较高。近年来,监管部门不断重申银行业改革、创新与开放要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旨在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在这样的背景下,金融市场业务主要作为商业银行调节流动性的工具,而非主要的盈利来源。

  然而,考虑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现状及信贷市场的影响力,利率在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以及信贷市场之间的传导仍面临诸多挑战,短期内难以全面贯通。为此,央行于2019年8月发布15号公告,引入以MLF(中期借贷便利)为报价基准的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作为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参考,并促进了短期利率向中长期利率的传导,开启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新篇章。

  深入了解LPR传导机制

  LPR传导机制植根于利率期限结构理论,即央行通过操作调整短期利率,并同时影响预期和风险溢价,进而实现从短期利率向长期利率的传导。LPR是以MLF为主的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形成,加点幅度主要取决于报价行自身市场供求、资金成本等因素。

  基于利率传导理论以及LPR的形成过程,可将LPR传导机制归纳为:央行依据货币政策导向,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控报价行LPR;银行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贷款资金、运营等成本因素,与客户议定贷款执行利率。同时,金融机构根据MLF调整预期引导中长期贷款利率,为长期贷款利率提供了参考。此过程中,MLF主要作用于信贷市场,对货币市场利率影响有限。

  为保障LPR利率传导机制的贯彻落实,央行出台了一系列举措疏通传导路径,促使传导路径更加精细化。具体内容如下:

  LPR嵌入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由于银行内部普遍应用FTP(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确定贷款资金成本,并采取一系列方法来确定贷款外部价格。但往往通过银行内部协商确定FTP,并非完全是市场化作用的结果。因此,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推出《关于将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纳入金融机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的实施指引》,明确将LPR嵌入银行FTP,让市场化因素在FTP形成中发挥关键作用,并将其纳入银行业合格审慎评估体系,这将使LPR传导路径发生改变。

  压降高息存款产品。在LPR的应用实践中,银行间争相开展高息揽储会导致负债成本上升,这将成为制约LPR有效传导至信贷市场利率的关键因素。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压降结构性存款、靠档计息存款等不规范存款产品。另一方面,LPR改革有力推动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进程。随着贷款市场利率整体下行,银行内部为应对利率风险带来的收益挑战,将主动降低负债端成本,以解决利率期限错配问题。这一变革还为“贷款创造存款理论”注入了新的研究活力,预示着LPR传导路径将出现变化。

  LPR传导机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影响定价方法

  将贷款定价依据调整为LPR。早期,商业银行贷款定价主要依据FTP实施成本加成定价(按揭类贷款及部分政策性贷款参照基准利率定价),贷款合同以基准利率作为定价基准,未与LPR或MLF等市场利率工具挂钩。2019年8月20日后,随着LPR利率定价机制的推行,各商业银行新发放贷款主要参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进行定价,浮动利率贷款合同中也采用LPR作为定价基准,贷款定价方式调整为“LPR报价±点差”的形式。

  确定不同期限产品的LPR。商业银行提供的贷款标准期限分为五个档次:6个月以内(含6个月)、6个月至1年(含1年)、1年至3年(含3年)、3年至5年(含5年)、5年以上。按照15号文的规定,央行每月公布1年期和5年期以上两个期限品种的LPR,作为各银行贷款利率定价的依据。对于1年期以内、1年至5年期贷款,银行可以自主选择相应的期限品种定价。因此,商业银行需要自主确定这两个时间段内贷款的利率参考标准。

  加大浮动利率贷款的利率风险。LPR新政实施后,新报价机制从根本上提高了LPR的市场化程度。LPR报价按月公布,商业银行基准利率随之按月调整,加之央行持续疏通LPR传导机制,浮动利率贷款面临的市场利率风险可能有所增加。

  自2019年8月20日起,央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LPR标准。此后,LPR利率不断下调。其中,1年期LPR历经12次调整,从4.25%下调至3.35%,累计下调90个基点;5年期LPR同样变动了12次,由4.85%下调至3.85%,累计下调100个基点。为减少LPR利率下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在降息周期内,建议增加发放固定利率贷款,减少发放浮动利率贷款;而在加息周期内,则鼓励多发浮动利率贷款,减少发放固定利率贷款。

  影响个人住房贷款业务

  自2019年起,5年期LPR已经历12次调整,由4.85%下调至3.85%,累计降低100个基点,这一变化意味着存量房贷利率不断下降,对商业银行房贷收益率产生较大影响。近年来,存量房贷利率历经普调。特别是2023年9月,商业银行为贯彻落实《中国人民银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降低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有关事项的通知》,首次普遍下调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调整范围从LPR不加点到LPR减50个基点不等。随后,在2024年10月,商业银行为贯彻落实央行〔2024〕11号文件的要求,再次对存量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进行批量下调,在现行LPR的基础上下降30个基点,最低利率达到3.55%。

  近年来,随着LPR的深入实施,个人住房类贷款未来面临的市场利率风险不断增大,这对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尽管如此,LPR利率机制在维护房地产市场稳定、促进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LPR改革与应用展望

  历经五年,LPR已然成为我国重要的价格型调控工具之一,同时,这也标志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步入深水区。从“贷款创造存款”理论及商业银行内部资产负债管理角度出发,随着贷款市场竞争压力的加大,商业银行为了保持盈利水平,存款市场利率与LPR的联动将更加紧密,传导机制将更加顺畅。

  LPR利率传导机制不但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方面贡献了力量。LPR利率机制的改革顺应了时代变化,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历程中的重要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