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功权 鼎晖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人
你是否真的走在一条正确的路上
模式陷阱
“你是否真的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这是值得创业者反复叩问的问题。
在我二十多年的投资创业经历中,看到过很多创业者纷纷倒下,许多都是败在“走上了错误的道路”。我说的“错误道路”是指商业模式的错误,有的时候错得非常可惜。此外,我观察到大约50%的创业者在商业模式上存在着严重问题,我想提醒正在创业的朋友们,一定要避免模式陷阱,不要陷入自己挖的坑里。
举个例子。当初有两个做微博的创业团队,北京一个,杭州一个,他们都提供了新的商业模式,但当这两个团队分别拿到国际资本1000万美元后却都陷入了困境,因为新浪微博推出了免费模式。这就好比你是蒸馒头的,你的馒头特别好吃,后来却出现了一个卖水的竞争者,他把馒头免费送给用户,这样你的收费模式就有问题了。这个问题不一定是创业者自己导致的,而是他对未来模式走势估计不足造成的。
再举个例子。曾经有一个做社区服务方向的创业者,他说想做一个平台,把社区空闲碎片时间整合起来帮用户创收。我严肃地说:“你把这事停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社区业主因为自己的空闲时间没有去处而痛不欲生。你这样做完全是一厢情愿,并没有切中用户的真正痛点和需求。”真正的痛点是每个人都能真切感受到,为了解决它不得不被迫做出一些改变。
模式创新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真正的创新是打破一些东西,甚至打破原有的产业秩序。如果你不是这样的状态,就要想想这个模式是否适合对接投资,如果不适合,就要迅速对自己各方面进行整体规划。匹配资本共用方式前行,而不是盲目做资本市场冲刺。
融资作价过高的陷阱
企业稍有规模的时候都想融资,但创业者要注意一个问题:不要因为把企业估价作高,掉入了陷阱,因为和资本博弈,机构死得起,你死不起。
不管多么复杂的商业世界都遵循一个基本常识:买卖。投资人在资本市场上混了很久,不可能白给创业公司融资。创业者以为自己谈了一大堆,称项目在国外有对标,就可以作价很高,实际上这非常危险。
企业值多少钱在资本市场上是有一定概念的,当资本市场非常狂热、价格叫得非常高时,作为创业者知道有泡沫,是要把自己放在泡沫最上面等着摔下来呢,还是坚持走在自己的路上?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资金管理的内部机制问题。
风险投资中,管理基金的绝大部分是职业管理人而不是老板,这些职业管理人在投资时大部分会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涯,说白了就是自己的饭碗。假如一个基金管理人,遇到了一个正在热门方向上融资的创业项目,自己遇到了却没有投进去,这对基金管理人的职业生涯来说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但是,基金内部开会时他们多会摇头说太贵了。怎么办呢?不投,就失去这个机会;投,价格又很高。
坏人都是逼出来的,于是多数基金选择了这样的做法:先投进去再说。有些机构还会与创业者签署各种对赌协议,创业者达不到目标时就把你的股权对冲了。
很多创业者觉得,先把钱融进来,这些协议等未来达不到再说。这种想法很危险。为了获得决策者支持,基金职业管理人投进去后会跟合伙人说这是一个好项目,当以高价格投进去后,职业管理人的压力很大,如果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没有达到预期状态,竭尽全力推进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会被合伙人质问,他会面临极大的压力。
这种情况下,基金负责人想要自己的下一个项目通过决策者支持是很难的。怎么办呢?他可能会来折腾你,比如在下轮融资中想办法提高价格以证明他是对的,或者通过其他各种方式追求利益。总之,他要把高价买的东西通过低损失补偿回来,以减轻自己的风险。于是,创业者会发现:股东中的投资人天天琢磨着怎么把自己的利益变大,于是团队与投资人很快起了冲突,进而演变为矛盾。
如果公司下一轮是缩水融资,前一轮投资人不会同意;如果公司想要涨价融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公司没有预期中那么好。这种情况下,原有投资人宁可“把你当作一幅画贴墙上”,也不会不同意让你融下一轮,因为这笔投资在基金管理上永远会被充当投资权益,哪怕最后失败了仍可以提取百分之几的管理费。
这时,创业团队只能获得这一轮投资,很难拿到下一轮投资。过段时间,企业因为缺钱会陷入困境,假如这时你原来的投资人给你300万元,你要不要?不要,找别的钱投资人不同意;要,原有投资人就会用很便宜的价格转出股份,冲抵作高价带来的问题。
这种情况在投资界屡见不鲜。基金在投高时都会采取各种对策和做法冲抵原来的高价投资,这是基金的运作习惯与思维方式。所以,创业者如果作价过高,会带来很大风险。任何不公平的买卖都会留下严重的后患,当与资本博弈时,创业公司牺牲可能性更大,因为机构会分散投资多家企业,以分散自己的风险。
快速成长的陷阱
人员规模迅速扩张带来的风险。创业公司超过100人时,管理模式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一个好的创业者通常具有非常好的凝聚力,但这只适用于人少的情况。当公司人员规模达到成百上千时,创始人就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要通过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驾驭团队的运行,这对创业者而言是非常大的挑战。
跨地域运营的风险。很多公司在跨地域运营时发现,总部关键成员到外地拓展时不如在当地干得好,如何通过总部推动与地方结合显得至关重要。
集团化困境。很多创业团队一开始就考虑向全国拓展,向集团化方向发展。而此时,涉及到股东关系协调和运作,新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法,这会让地方董事会要么流于形式,要么集团意志不能恰当变为公司意志,导致集团化效果难以显现。
全产业链的陷阱
一个企业想要把握并驾驭全产业链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产业链闭合这样的想法对创业者而言是非常危险的,这样的思维方式可能会严重影响企业价值。
企业若想实现全产业链布局,会涉及到非常多的工作环节,有相当一部分需要通过社会化进行,有一些需要市场合作才不至于造成环节瓶颈。企业不可能形成自给自足,因此企业实行全产业链闭合有时候会造成资源不匹配问题,会在全产业链布局之后成为企业的包袱。
给创业者的6个建议
在这里,我也想给正在创业的朋友们提6个建议,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随时调整和纠正方向,与其设计未来不如调整现在
创业者在前行的过程中,有很多事情是不确定的,你不知道社会环境和自己摸索的方向会走向何方,因此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要不停问自己,这个项目的商业模式是否成立?如果不成立,就必须调整,与其设计未来不如调整现在。
团队组合能力
一个人的资源、能力都是有限的,创业过程中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团队推动事情向前走。很多创业者以为,融到钱后就能请来优秀的团队,其实不是这样。不过我相信,如果你的东西够好,如果你是一个真正做事的人,就一定会找到愿意追随你的人。
资金链不能断
实际上,搞企业只要资金链条不断,总可以走下去,但如果资金链条断裂就非常艰难。
不是所有创业项目都要拿风投
不同类型的项目,需要不同类型的团队,拿不同类型的资金,并不是所有项目都需要常青藤毕业的豪华团队,也并不是所有项目都适合拿风险投资。你一定要明白,自己是在什么状态下出来创业的,要做一件什么事情。如果它是一件规模很大的事情,那就去找大资本,如果不是一件大规模的事情,就去找相适应的团队和资本。阿里巴巴上市之前一共拿了95亿美元,京东拿了20亿元,但不是所有创业者都要去追求这种规模非常大的创业,更多人创业最后做的其实是中型、甚至是小而精致的企业。
有明确的做事底线
很多企业最初没有把握好做事底线,以至于在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想回头调整都很难。这不仅涉及企业的道德问题,也不仅是政治方面的问题,我想说的是商业风险的问题。如果一个企业有违法行为、税务问题、与官商勾结等问题,会让企业时刻处于崩溃边缘。
确定是在快乐地工作和生活
许多人说,我现在创业承受的痛苦只是为了未来的幸福,但其实工作本身应该是快乐的。当你在做自己感兴趣、觉得有价值的事情时,不管最后事情本身是否成功,你都觉得自己很快乐,这样才能挖掘各方面潜力,才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做成这件事情。
人一生的才华、资源、热情一定要放在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情上,这样工作才不至于成为你的负担,不至于企业走到半路时要大幅调整方向,不至于在生命快结束时感到后悔。
CopyRight 2015-2018,Power By www.cncbo.com Inc.All Rights Resered 邮箱:360737408@QQ.com 编辑部电话:4001153315
本网除注明来源中国品牌官网的文章外,其他均为来源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负任何责任。
(C)版权所有 中国品牌官网 工信部网络备案:京ICP备1303470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