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圣贤们为“大学”下过这样的定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是“大学问”的三大纲领,也是划定一门“大学问”应具备的三个标准与要求。
“明明德”,简而言之,就是弘扬光明的品性,属于内心源点;
“亲民”,同“新民”,是通过弘扬光明的品性,让人创新图强,成为更好的自己,以新我覆盖旧我,属于努力过程;
“止于至善”,指的是达到完美的境界,属于伟大的目标。
古往今来,能够称得上“大学问”的,无不如是。
2010年,汾酒集团提出了“汾酒学新思维”概念,正式将“汾酒”列为了一门“学问”。
“汾酒学”符合“大学问”的三大纲领吗?
答案是肯定的。
“汾酒学”的“明明德”
一件事物要想成为“大学问”,首先要有好的品性,然后弘扬它。“品性”与“起源”有关。因此,《大学》中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弘扬品性,是“格物”与“格心”的开始,属于“本源性”的研究学问。“本源研究”是大学的基础和使命,只有把“本源”研究透,人类才能或发明创造,或教化明德,最终推动社会进步。这是大学存在的逻辑和价值。
古人还认为:“本源性”不好的人或物,不应该放在“大学”里教化,而应该放在特殊的场所(比如监狱、训诫所、医所等)里诊断教育,使其强制改变。在古人眼里,“大学”应是“大人之学,君子之学,至善之学”。
一件事物的研究,能不能进入大学教程,或者,能不能独立成为一种“学问”。要看有没有“本源研究”的价值与意义,创造了什么?引领了什么?倡导了什么?
“汾酒学”的“本源研究”可以从“中国酒及风格(香型)的起源”入手。
800万年前,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流域及黄土高原的土层里诞生了一种由“植物孢粉”和“种子孢粉”组成的自然香气——清香。这种香,居然与一瓶酒有关。
6000年前,黄土高原的东部,一个叫杏花村的地方,出现了一种酿酒的陶器——小口尖底瓮。1982年秋,当这个器具被发掘出土时,文物专家们破解了一个惊天秘密:小口尖底瓮是中国“酒”字的象形与起源。
……
汾酒为什么被称为“中国最早的酒”?为什么起源于黄河流域和黄土高原?汾酒的“本源性”(品性起源)到底好不好?好在哪里?清香为什么是“中华母体香”?与中华民族的肌体、味蕾、性格、文化等到底有什么内在联系?
也就是说,汾酒完全具有了“国酒之源、清香之祖,文化之根”的研究价值。这无疑是汾酒的第一门“大学问”。
“汾酒学”的“亲民”
“汾酒学”以“新我”覆盖“旧我”的努力是全方位的,从技艺层面上来看,可以理解为汾酒酿造技艺的千年传承与时代创新;从思想方面来看,可理解为“新思维”超越“旧思维”;从研究层面上来看,可以理解为“汾酒学”涉及到的学问多元并包。
自杏花村酿造出了中国第一甑白酒开始,绵延千年而不绝,原因就在于其不断地在实践中完善与改进酿造工艺,在适应变化着的客观条件的基础上调整酿造技艺,并将之上升到理论层面,再对实践进行指导。
从唐朝蒸馏技术的发明,到宋元蒸馏技术的成熟,从独有的隔离式地缸发酵工艺,到医学家傅山、微生物学家方心芳、食品发酵专家秦含章、数学家华罗庚、高级工程师赵迎路等诸多学者专家,为汾酒酿造技艺的创新做出的卓越贡献等。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汾酒1510”秘籍——即“一个轴心、五度品格,一清到底、十必秘诀”品质工艺体系。
汾酒的“新思维”是全方位的,既然是一门学问,必然是有其包罗万象的研究对象。对于一瓶酒来说,蕴藏的学问绝不简单,汾酒涉及的“学问”越是广博,“新我”就越能科学地覆盖“旧我”。
“汾酒学”研究的内容,可谓波澜壮阔而又细致入微:从品质的角度来说,需要研究环境学、天文学、生物学、医学、化学、物理学等;从品牌的角度来说,需要经济学、社会学、哲学、经学、心学、文学、美学、音乐学、政治学、战争学等;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说,需要研究“世界史与中国史”等;从营销的角度来说,需要研究广告学、传播学、新闻学等,不一而足。
无论品质体系的形成,还是包罗万象的学科研究,“汾酒学”的“双核”永远是传承与创新,一个都不能少。
一个品牌,从古到今能坚守6000年,依然生生不息,生机盎然,从未有过间断,这在全世界是一个奇迹。如果不能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恐怕早已灰飞烟灭。这才是“汾酒学”最值得研究的,也是最有魅力的地方。这无疑是汾酒的第二门“大学问”。
“汾酒学”的“止于至善”
世间虽无完美,但却可以无限接近于完美。“汾酒学”要达到的完美境界,就是为消费者创造“健康好生活”。
事实上,白酒作为一种具有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的存在,其使命就应该是“正心诚意,去恶存善,修齐治平,追求完美”,最终,为股东,为员工,为行业,为社会,为国家,输送并造就“良知与信仰”。弘汾酒之正能,尽一企之力量,实现事业上的“止于至善”。这也是7年前,汾酒提出“酒魂信仰”价值体系的初衷。
今天,中国正在发生重大转变,“新常态”和“中国梦”正在重铸中华民族的工匠之路和精神信仰。对于白酒行业来说,在相对富裕、文明、进步的社会中,消费者不断增长的“多元需求”,与白酒曾经大行其道的“单一商俗文化”之间的矛盾,正成为白酒领域的突出矛盾。因此,以“止于至善”的产业情怀和高尚精神,来重构白酒产业价值和消费文化,传递中国正能量,引导新的消费潮和价值观,已经势在必行。
大多数学界人士认为,“汾酒学”追求的“止于至善”的境界,不仅仅是一家企业追求的一种内圣外王的事功境界,更是代表了整个白酒行业、甚至整个商界的心声和追求,也是一个时代的心声和追求。
这无疑是汾酒的第三门“大学问”。
可以这么说,“汾酒学”将为中国酒文化的变革和体验带来一股新风,为中国白酒产业的未来转型,提供了最有深度的价值命题。
未来,中国“治酒人”只有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大学问视角和大学问格局,以全世界独有的“生态发酵酿造技艺”,站在“人体生命健康”和“东方文化自信”的高度,揭示“中国酒的本质”,才能完成中国白酒的价值重构和救赎之路,引领中国白酒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健康大道。(汾酒1510系列之四十九,更多精彩请搜索“汾酒1510系列之+文章序号”)
CopyRight 2015-2018,Power By www.cncbo.com Inc.All Rights Resered 邮箱:360737408@QQ.com 编辑部电话:4001153315
本网除注明来源中国品牌官网的文章外,其他均为来源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负任何责任。
(C)版权所有 中国品牌官网 工信部网络备案:京ICP备1303470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