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品牌要闻>正文
  • 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动能转换公式

  • 责任编辑:新商业 来源: 中国品牌官 2025-04-23 09:18:45
    •  
    •  
    •  

      文/曹婷 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产业结构调整成为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战略选择,它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也关系到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分析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内涵与现实需求,探讨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剖析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构建适配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专业升级范式。

      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与现实需求

      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内涵。产业结构调整不仅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这是通过资源重新配置和产业要素重组,实现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比例关系优化的过程。其核心在于,产业结构调整遵循配第-克拉克定理和霍夫曼定理等经济发展规律,通过优化一、二、三产业间的结构比例,调整产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和技术结构,从而提高整体经济运行效率。

      新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需求。目前,全球经济格局正在深刻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加速。在此背景下,中国必须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中国在全球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纺织品等多个行业的出口占据主导地位,且正在向“智造”转型,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不断增加。产业结构调整不仅是适应全球经济格局变化的需要,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作用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推动资源要素从低效率、低附加值产业向高效率、高附加值产业流动,显著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要促进资源在不同产业间的合理流动,减少资源错配现象,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无效投资,从而提升整体经济运行质量。推动产业内部结构优化,促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提高存量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实现产出效益的最大化。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按照市场规律自由流动,形成更加高效的资源配置格局。这不仅解决了“做什么”的问题,更解决了“怎么做”的问题。通过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最终达到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发展质量的双重提升。

      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产业结构调整不仅是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举措,也是优化和强化产业链的重要手段。通过完善产业链上下游环节,可推动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填补产业链空白点和断点,增强产业链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提高产业体系的自主可控能力。产业结构调整还可以推动产业链的优化和重构,引导产业链各环节合理分工,促进生产要素在产业链各环节的高效配置,实现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发展和整体效能提升。促进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基础能力提升,推动产业链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跃升,提高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

      增强经济发展韧性。经济韧性是指经济系统在面对外部冲击和内部变革时,保持稳定运行并快速恢复的能力。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提升经济韧性对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产业结构调整在增强经济韧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能够避免经济过度依赖单一产业的风险,形成多点支撑、多极发展的产业格局,增强经济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既保持经济基本盘的稳定性,又培育新的增长动能,形成“树发新芽、新树挂新果”的良好态势。可以推动区域产业布局优化,促进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工与协作,形成区域产业发展的互补效应,增强区域经济的协调性和整体性。

      产业结构调整当前面临的挑战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多数传统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创新体系不完善,技术人才短缺,难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导致转型升级缺乏技术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用于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和人才培养。然而,当前许多传统企业面临产能过剩、效益下滑等问题,融资难、融资贵现象普遍,难以承担高额转型成本。长期形成的生产方式、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使传统企业产生惯性思维,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接受程度不高,转型意愿不强,战略定力不足。

      新兴产业发展不平衡。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已成为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因素。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少数中心城市,区域间发展水平差异大,形成了“东强西弱”的格局。中西部地区在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的发展明显滞后。高端创新要素过度向少数龙头企业和重点领域集中,中小创新型企业获取资源的难度加大,导致新兴产业生态系统不够健全,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不强。

      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与建议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加快处置“僵尸企业”,通过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化解过剩产能。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对传统制造业实施精准帮扶政策,在确保就业稳定的前提下推动产业转型,通过盘活存量资源与优化增量投入的有机结合,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推动数字转型与绿色制造。通过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推广工业互联网平台,促进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实现生产过程优化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传统产业低碳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

      培育战略性产业。国家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发挥财政、金融、人才等各类政策合力,集中资源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同时,实施未来产业培育行动,前瞻布局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脑科学、合成生物、氢能与储能技术等未来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引领企业。

      完善制度保障。为确保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推进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强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完善相关机制,强化政策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完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强化事中事后监管,防止“一刀切”和“运动式”调整。创新财税金融支持政策,扩大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规模,设立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建立健全风险补偿机制。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持续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积极性。

      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增强经济发展韧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面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和新兴产业发展不平衡的挑战,必须系统施策、多管齐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猜你喜欢

    无相关信息
  • 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动能转换公式
  • 新发展理念下烟草企业的转型与突破
  • “口岸+文旅”双轮驱动:满洲里的城市发展新范式
  • 从“文化地标”到“经济引擎”:古建筑产业链的现代
  • 陈昱桦:创业路上的四个关键思考
  • 方晓华:以沉稳心态开拓ICT新局
  • 陈东升:战略远见决定企业的未来
  • 全球化浪潮下品牌的跨文化营销
  • 主编推荐 ...
  • 华阳集团碳烯科技石墨烯新产品石墨烯发热墙板成功落地阳泉...

  • 辰视将携新技术新产品参加第11届深圳国际工业自动化及机器...

  • 签约王一博,上线新产品,香飘飘如何俘获年轻人?...

  • 品牌课堂 ...
    滚动新闻 ...
    新闻排行 ...

      CopyRight 2015-2018,Power By www.cncbo.com Inc.All Rights Resered 邮箱:360737408@QQ.com 编辑部电话:4001153315

      本网除注明来源中国品牌官网的文章外,其他均为来源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负任何责任。

      (C)版权所有 中国品牌官网  工信部网络备案:京ICP备2002652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