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品牌要闻>正文
  • 国企监督体系的全周期进化路径

  • 责任编辑:新商业 来源: 中国品牌官 2025-07-16 10:41:04
  •   文/郑皓峰 西南能矿集团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肩负着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服务社会民生、推动技术创新等重要使命。作为保障国有企业(以下简称“国企”)稳序运营、资产保值增值、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环节,高质效监督更是发展的“助推器”。如今,我国经济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企不仅要在经营效益上实现突破,还需在治理能力、企业文化等方面同步提升。面对新形势下的挑战,国企监督工作需要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机制建设为保障、以队伍建设为基础、以文化育人为引领,构建全方位、贯通协同的监督体系。

      国企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及问题短板

      进入新时期,国企在管理运营中面临诸多新挑战。对此,国企监督工作需以技术创新为支撑、机制建设为保障、队伍建设为基础、文化育人为引领,构建全方位贯通协同的监督体系。

      通过高效规范的监督,充分运用履职风险排查等事前预防手段,做到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以此推动企业完善内部治理、深化改革,实现规范运行与依法治企。这不仅能保障员工合法权益、增强企业的社会公信力,更能充分发挥企业功能优势,助力企业在做强做优做大的道路上行稳致远。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国企内部管理监督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监督机制有待完善。部分国企,尤其是新建国企的职责边界尚未完全厘清,各监督主体的职责划分模糊,这一问题在基层企业更为突出。一些国企存在监督责任主体混淆、职责与内容分配不清晰的情况,加上监督职能岗位的干部员工对监督工作存在认识偏差,导致监督主责被弱化,出现职能越位、缺位和错位的现象。

      监督检查质效不高。对各项监督工作的系统研究和谋划不够深入,日常监督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情况,导致发现的问题较为表面。靠前监督、跟进监督和精准监督不足,对问题根源的剖析不够准确,与通过监督推动问题整改、实现源头治理的目标有较大差距。

      监督格局不完善。如今,部分国企大监督工作格局尚未完善,监督工作中常出现“盲区”,尤其对部分企业的项目一线、新兴业务领域以及偏远地区难以实现全覆盖。

      监督力量配置不足。干部的专业能力与大监督工作的有机结合存在差距,业务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干部的法律、审计等专业知识较为匮乏,与职能部门的监督检查协同不畅、联动不足,容易导致监督检查与业务管理脱节,问题整改未形成闭环,监督成效不理想。同时,国企监督手段和方式方法较为单一,传统监督方式在应对高科技腐败行为时显得乏力,信息化与智能化水平亟待提升。

      提升监督质效的有效路径

      突出监督首责,做实落细纪检监督手段

      做深日常监督。国企应以“下沉式”调研为抓手,聚焦总部职能部门、二级子公司及基层单位领导班子主体责任落实、履职尽责和依法经营等情况,定期开展调研监督。通过全面掌握“一把手”和“关键少数”的履职状况,精准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以基层视角倒推领导班子压实责任,让监督贯穿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

      抓实专项监督。国企应探索以“小切口、深挖掘”的专项检查方式拓展监督深度,紧扣改革发展重点任务,结合实际情况细化监督事项。例如,围绕全面深化改革、防范重大风险等议题开展专项监督,综合运用数据比对、个别访谈等手段,定期实施常规督导,以切实提升专项监督与整治工作的质效。

      深化驻点监督。国企可以全面总结巡视巡察工作经验,根据二级子公司和基层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量身定制监督方案。国企针对各类监督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既要把握共性规律,又要突出个性差异,紧盯项目投资、招标采购等关键环节,实施为期不少于一周的驻点监督。在监督过程中通过分析研判问题线索拓展案源,国企能够持续释放监督震慑效应。

      构建“大监督”格局,通过监督联动聚集合力

      健全各类监督贯通协同机制。国企应树立“大监督”理念,坚持系统思维和问题导向,制定《关于构建完善内部监督体系的意见》《重要事项监督管理办法》等配套机制。同时,还要加强与审计、财会等各类监督的协同联动,推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成果共用,提升问题线索发现质效;加强与责任追究部门的沟通对接,及时掌握安全事故、国有资产损失等事件的责任追究情况,通过深入分析研判精准挖掘问题线索;积极探索上下联合办案机制,整合内部监督力量,逐步构建国企大监督工作格局。

      借助外部监管力量。主动与业务部门加强沟通,实时跟进企业重点任务进展,围绕关键环节精准监督,国企可以让监督更有针对性;推行联合工作组监督模式,推动业务监管与纪检监督深度融合,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熟悉政策业务的优势;联合项目运营、采购管理、财务审计等部门开展监督工作,借助专业人员的经验和智慧,凝聚内部监督合力,实现协同增效。

      创新拓展思路方法,通过信息技术赋能监督工作

      探索建立数字化监督平台。国企将监督触角延伸到基层一线和新兴业务领域,通过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消除监督盲区;借助“大监督”机制,整合财务、审计等业务监管数据,构建风险预警模型,能够完善覆盖“人、财、物、权”的监督数据库;推行动态监测与穿透式监管融合,运用大数据分析手段,紧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对大额资金流动、招投标等高频风险点实施实时监控,足以掌握企业运营情况。同时还要建立干部动态档案,持续更新成长履历、社会关系等关键信息,充分发挥档案在监督中的重要作用。

      探索运用“AI+”监督智能化。国企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搭建纪检监察信息平台,充分借助新技术赋能,探索监督规则引擎与异常预警结合的应用机制;建立风险数据库,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扫描会议记录、工程文件中的敏感词,开发算法模型识别异常数据,实现风险点智能预警。例如,利用信息技术强化业务监控,通过结合视频监控与AI行为识别技术,分析GPS轨迹、加油记录及消费行为数据,切实提高监督质效。

      丰富教育培训载体,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企业能够强化干部员工专业培训,结合企业发展需求加大教育投入,重点开展法律、审计等专业培训,填补监督岗位员工的行业知识和业务经验空白;多维度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突出廉洁从业、爱岗敬业等企业精神培育,通过分层分类开展学法活动月、知识竞赛等活动,让文化建设融入企业、网络和家庭,涤荡腐朽庸俗思想;常态化开展警示教育,通过观看教育片、廉洁培训、剖析典型案例、组织集中测试等方式,尤其加强对年轻员工、新提拔员工和新入职员工的教育引导,培育爱岗敬业精神,这些举措能够提升员工企业忠诚度,营造务实高效、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为国企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无相关信息
  • 国企监督体系的全周期进化路径
  • 基于嵌入性竞争优势重塑国企外部董事监督效能
  • 让财务风险管理成为企业的“本能”
  • 解读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政策密码
  • 新会计制度重塑企业财务管理优化逻辑
  • 会计核算助力房地产企业穿越周期
  • 王兴兴:我把人才分成三个“战斗力梯队”
  • 杜乐强:突破壁垒 让东方制造在全球服装版图上扎根
  • 主编推荐 ...
  • 华阳集团碳烯科技石墨烯新产品石墨烯发热墙板成功落地阳泉...

  • 辰视将携新技术新产品参加第11届深圳国际工业自动化及机器...

  • 签约王一博,上线新产品,香飘飘如何俘获年轻人?...

  • 品牌课堂 ...
    滚动新闻 ...
    新闻排行 ...

      CopyRight 2015-2018,Power By www.cncbo.com Inc.All Rights Resered 邮箱:360737408@QQ.com 编辑部电话:4001153315

      本网除注明来源中国品牌官网的文章外,其他均为来源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负任何责任。

      (C)版权所有 中国品牌官网  工信部网络备案:京ICP备2002652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