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010-57260315 | 邮箱:cbmag@163.com 设为首页

中国品牌官

今日要闻

鲨鲨购——员工福利新风向 秋风起 品蟹季 6大大闸蟹品牌劲爆上线

  秋风起,蟹脚痒  吃螃蟹,是秋天该有的美食态度  因为阳澄湖水质营养成分高,养殖环境好,湖里的水草不仅净化水质,还帮助大闸蟹锻炼身体,活动得身体更健康,肉质更紧...

乌鲁木齐经开区样本:企业如何应对人才供需失衡

  文/刘昭乌鲁木齐职业大学

  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设立的第22个自贸试验区,也是西北沿边地区的首个。为了深入了解其运营状况及对地方经济的影响,我们通过走访座谈、入户宣讲、发放问卷等形式,重点对新疆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以下简称“经开区(头屯河区)”]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了人力资源供需现状的调研,这些举措对改善当地营商环境,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现状

  经开区(头屯河区)现有市场主体6万余户,规模以上企业达1063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9家。该区域集聚了以大道、陕汽为代表的汽车制造产业,以铁建重工、三一重工为代表的石油煤炭装备产业,以卓郎为代表的纺织机械装备产业,以金风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以正威为代表的铜基新材料产业,以华为、科大讯飞、海康威视为代表的数字经济产业,以京东、苏宁、天顺供应链、万达、宝能为代表的商贸物流产业。在全市产业布局中,汽车制造业占比100%,专用设备制造业占比90%。目前,该区域企业用工总量约为107846人、岗位缺口约为6000余人。用工需求较大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专用设备制造和食品饮料制造业,企业普遍面临管理人员、一线操作工人、技术工人及销售人员短缺的问题。企业用工来源地主要为新疆、甘肃、陕西、河南、山东、四川等地,招聘途径主要依靠人才招聘网络和属地学校毕业生。

  区政府针对经开区(头屯河区)的产业发展布局和特色优势,多措并举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主要措施包括:一是政、校、企三方联动。通过“线上+线下”的招聘方式,如微信公众号、小程序、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发布招工信息,实现线上就业服务不打烊、岗位推送不断线;结合企业需求,组织召开“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月”“XX(物流)行业专场”等大型和“小专精”线下招聘会,发挥新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资源优势,建成全市首个人力资源市场,开展“组团式”“一条龙”“点对点”用工服务;深化与50余所疆内外院校的合作,推动校企供需深度融合。二是落实就业优惠政策。通过多种方式宣传并落实企业社保、就业见习补贴等政策,特别是为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提供专员服务,确保各项援企纾困政策落实到位,让企业充分享受政策红利。三是推进创业社区建设。通过打造“物流港”“数字谷”“健康圈”“服务网”等模式,形成产业、企业、创业、就业联动发展的新生态。根据产业集群和区域特点,聚集市场主体和居民群众需求,摸排社区人口结构、业态模式、辖区概况等基本情况,建立了商贸服务、电子商务、交通物流、便民经济等9种各具特色的创业社区,以创业带动产业发展,助力人才和产业双提升。四是推动培训提质扩容。对辖区内的企业进行摸底,并结合产业发展和劳动力需求,开展电工、中式面点师等工种技能培训。特别是针对装备制造、冶金行业的高技能工种培训,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技能水平。

  企业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

  人才政策对外地务工人员和引进人才的黏着性不足。相较于内地,我们的政策多样性和营商环境优化程度有待提高,这导致外地熟练工人和技术人才更倾向于返乡就业。同时,部分高端人才引进政策落地受限,优惠政策不足,企业引进人才后面临政策无法保障、晋升通道不明朗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高端技术人才的流失明显。此外,我们的人才政策对区外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也有限,不利于实现人才多样化。受异地开发成本、企业用人途径等软硬件环境限制,除集团总部派遣,我们与区外高校的就业合作较少,导致外地高校毕业生来疆就业的动力不足,也影响了本地生源毕业生返乡就业的意愿。

  受区位和气候因素影响,新疆部分企业用工季节性明显。有些企业在新疆的生产时间只有半年左右,而在内地则可以实现全年无间断生产。此外,国家返乡就业政策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技术工人的就业去向,这也间接增加了新疆部分企业在季节性招工方面的困难。这些因素共同推高了用工成本,特别是在执行突击性任务时,单日的用工成本有时高达每人600—700元。

  相关人才储备机制不完善。部分行业淡旺季人才不均,导致旺季用工难,而淡季时人员过剩,无法安置。特别是食品行业,平时用工平稳,但在春节、中秋节等旺季,用人需求激增,招聘困难且用工成本上涨,而这些旺季招聘的工人在淡季却没有分流渠道。同时,依赖劳务派遣公司引入人力的企业也面临着引进人力素质参差不齐,管理难度大以及使用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企业缺乏专业技能人才。一是部分企业用工需求增加,但求职者期望与企业实际用工环境、工作强度不匹配。二是数字化转型要求高技能人才,而现有劳动力技能水平偏低,难以满足需求。例如:数字服务社区创业孵化基地电子科技企业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人才渴求,但求职者技能匮乏,导致企业招聘难。三是因行业发展不均衡、薪资差距也使得高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多数企业缺乏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与产业转型升级要求不符,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企业对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企业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导致组织技能培训的意愿不强。同时,由于当地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冶金等产业机械化、自动化水平较高,符合政策补贴条件的员工较少,工学矛盾突出,使得在岗培训面临困难。即便一些设有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也未能充分发挥培训的主体作用。

  培训供给服务能力不足。全区职业技能培训资源有限,缺乏专业、高质量且多元化的培训机构。这些机构对生源、就业前景及区域发展需求了解不足,导致培训工种设置缺乏实用性、创新性和前瞻性,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不匹配。

  未形成科学的薪酬制度。现有薪酬制度对高层次人才激励不足,企业内部环境建设未受重视,员工晋升空间有限,不利于优化人才结构。同时,企业在建立薪酬绩效管理体系方面存在困难,导致新老员工薪酬错位、资金发放不合理、调薪标准混乱,这些问题影响了员工积极性,增加了流失率。

  解决企业人力资源供需问题的对策

  经开区(头屯河区)需统筹推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陆港区、综合保税区和自贸区功能区块“四位一体”协同发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面

  帮助企业稳岗拓岗。紧密结合新疆自贸试验区乌鲁木齐片区经开功能区块的产业发展布局和特色优势,强化重点企业招聘信息的归集,并通过新疆人才网、经开区(头屯河区)微信公众号等渠道为企业提供招聘服务;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组织线上线下专项招聘服务,协调用工企业和服务机构进校园招聘,精准匹配人岗需求;认真落实援企纾困政策,确保符合条件的企业应享尽享政策红利。

  加大创业帮扶力度。多渠道宣传创业担保贷款、一次性创业补贴等优惠政策,确保企业应享尽享;提供精准创业指导,整合辖区资源,为企业开展政策咨询、创业交流等活动,助力企业融资和项目对接。

  提升职业培训能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培训机构监管和评价,优化培训机构布局,提升其质量;结合自贸区建设工作,支持企业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充分发挥企业培训主体作用,培养技能骨干;紧盯产业体系发展,大力促进产业链与技能培训链的有效衔接,主动对接企业需求,提供一对一、点对点服务,并指导企业开展岗前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重点群体意愿,建立“群众点菜、机构下厨、政府买单”培训模式,面向城乡登记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脱贫劳动力等重点群体,量身定制技能培训,鼓励引导职业院校、企业参与职业技能大赛,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用;动员企业积极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申报工作,鼓励支持现有自主评价资质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积极推荐高技能人才申报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和新疆工匠等荣誉。

  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加强部门联动,深入了解驻区企业情况,通过访企入户、集中调研,摸清企业用工需求。探索为企业量身定制服务措施,实时更新并推送就业、社保等清单,实现员工招聘“一件事”打包办,进一步精简涉企服务环节、压缩办事时间。同时,为企业提供招聘绿色通道和优先申办社保补贴,靶向施策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产教联合体形成体系。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深化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发挥政府统筹、产业聚合、企业牵引、学校主体作用,紧密联系全区龙头企业,筹建以乌鲁木齐职业大学等高校和中职学校为主体的“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产教联合体”。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深度剖析自身人力资源问题及重点人才工作,转变发展思维,建立由内而外推动的人力资源整体规划。针对人员招聘、员工流失等普遍问题,制定针对性措施,如提供落户、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优惠待遇,形成拴心留人的内部管理制度。科学运用绩效管理体系,与员工晋升、奖励、培养等相衔接。制定统一且具特色的薪酬管理制度,确保内部公平以提升员工满意度和留人率,以合理的薪酬水平体现外部公平,以优化招聘和离职管理。完善包含各类员工的培训制度,组织符合自身实际的党团活动,提升团队技能和管理能力。关注员工个人发展,建立人才梯队培养机制,增强外地员工的归属感。推行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年薪制,探索股权、期权等激励机制。突破工资总额限制,建立特殊薪酬待遇制度,与发达地区市场接轨。坚持内外结合的人才选拔机制,促进优秀本土人才脱颖而出。推进企业内部改革,如家族企业需强化董事会决策地位,推行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完善市场化薪酬分配和中长期激励机制。加强信息化建设,从战略高度审视企业文化、理念、制度、架构等,以信息技术为企业发展赋能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