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钟钰遵义医科大学
贾雷德·戴蒙德在其书《剧变:人类社会与国家危机的转折点》中指出,当前社会人们依旧面临生存威胁,即核威胁;气候变化;不可持续地使用森林、渔业、表层土壤和淡水等重要资源,以上的种种事件都会对正在发展的人类社会造成不可忽视的冲击和严重影响。中国将坚持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推动“全球发展倡议”落实,为全球加快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为人类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为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经济层面
随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现代农业、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不断完善发展,形成了健全的现代产业体系。但是,我国产业发展技术水平较低,尤其是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第一产业农业,整体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基础薄弱。第二产业工业,则呈现出内部发展不平衡、自有技术匮乏的特点;第三产业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从规模结构看,我国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因此,要想实现规模经济效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会较为薄弱。经济增长方式仍偏向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其特点是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因此,如果不转变发展方式,将不能持续使用森林、渔业、表层土壤和淡水等重要资源。
可持续发展表明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对合理利用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础之上,任何超出地球承载范围的经济发展方式,都将对自然界造成不可修复的破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两个大局”,指引了高质量发展的宽阔大道,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当前,我国消费结构正从物质消费为主向服务消费为主转变,城市承载的消费功能逐步增强。以有效集聚人口的消费型城市逐步崛起,人口和消费向中心城市和都市圈集聚的特点日益突出。需求会促使消费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导致产业结构调整,逐渐形成以“消费引领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新经济循环模式。
社会层面
为了防范不可预期的风险,人们往往会选择追求稳定的生活。当面对生存压力,年轻人大多愿意寻求稳定的工作、稳定的家庭,并且会保持审慎的行事态度。面对不公平事件时,部分人无法及时调整心态,会对社会发展进步产生一定影响。这些人丧失了原本应有的活力,社会责任感也比较淡薄。
倡导以奋斗谋幸福,重建社会信任体系、社会价值体系,是社会改革和转型的重要任务。从社会角度看,可持续发展需要考虑社区、城市和国家的未来发展情况,确保社会公正、和谐等目标顺利实现。
环境层面
我国的生物多样性排名位居世界前列,然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了动植物生存环境恶化,物种数量急剧减少。在将来,生存环境的恶化将会导致人类生活受到冲击。
从环境角度看,可持续发展意味着改善环境质量、降低污染以及保护大气、水资源和空气质量等。环境保护涉及的范围广、综合性强,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环境保护方式包括采用行政、法律、经济、科学技术等手段,摒弃过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倡导注重环境保护的发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追求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经济环境共同发展,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政治层面
如今,世界正在经历一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风云变幻,变局加速演进,各个国家和地区面临的发展形势愈发严峻。当地缘政治成为主导力量的时候,重新制定国际规则和重塑国际秩序的难度就会急剧加大。
基于共有理解和共有身份构建的认知性区域合作,将会使各国在现有协议和约定的约束下,依靠产生可预期成果的愿景展开。但是,既定的合作方式已经逐渐瓦解,无法满足任一国家和地区落实合作预期,合作特点开始由高度耦合向松散转变。
从政治角度看,可持续发展表明国家应当积极地管理和监管所有的社会资源,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发展。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黑天鹅”“灰犀牛”事件时有发生,必须在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的国际环境中开好顶风船、谋求新发展。
文化层面
世界多极化格局逐渐形成,国际力量对比也在发生新变化。在这个大变局下,各种国际力量加快分化组合,大国关系进入全方位角力新阶段,围绕意识形态、国家形象的文化斗争日趋激烈,世界文化格局处于深度调整时期。
从文化角度看,可持续发展要保护和传承人类文化遗产以及推广多元文化,倡导新的生活方式,使人们摆脱当前的消费主义思维,以更可持续、环保和文明的方式与自然和谐共存。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间,大众的人身安全受到直接威胁,甚至导致劳动力丧失。后疫情时代,人们的态度、思想和行为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注重环境保护、追求可持续发展、减缓气候变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将变得非常重要。
对于中国而言,可持续发展更是一个具有时代性、紧迫性和战略性的命题。但当前我国发展还呈现“不平衡、不充分”的特点,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道路上仍面临诸多挑战。尽管中国较早地参与了全球可持续发展实践,但长期粗放式增长的惯性影响了发展模式的转变,人与自然的关系较为紧张。
中国已经并将继续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重要贡献,当前,在注重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讨论中国未来的生态经济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其旨在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培育生态道德和行为准则,着力推动构建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让建设美丽中国成为全社会的行动自觉。
CopyRight 2015-2018,Power By www.cncbo.com Inc.All Rights Resered 邮箱:360737408@QQ.com 编辑部电话:4001153315
本网除注明来源中国品牌官网的文章外,其他均为来源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负任何责任。
(C)版权所有 中国品牌官网 工信部网络备案:京ICP备1303470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