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品牌要闻>正文
  • 史玉柱:在管理棋局中 落对每一颗子

  • 责任编辑:新商业 来源: 中国品牌官 2025-04-23 09:07:17
  •   在创业初期,民营企业的股权分配至关重要。股权过于分散,往往会导致决策效率低下,甚至引发内部矛盾。尤其是在公司尚未盈利时,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看似和谐,可一旦开始盈利,利益分配问题便可能成为分裂的导火索。因此,创业初期的股权集中是明智之举。然而,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尤其是上市后,股权的适度分散则有助于吸引更多资本和资源,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

      一个团队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品格。作为团队的核心,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展现出宽广的胸怀和真诚的态度。如果领导者斤斤计较、小肚鸡肠,团队成员在遇到困难时很容易就选择离开。相反,真诚待人的领导者能够赢得团队的信任,即使自身存在不足,也能通过真诚的沟通与团队成员建立稳固的关系。

      要理解员工为何愿意追随你,首先要思考他们的动机。感情固然重要,但它并非唯一因素。除了情感纽带,员工追随你的核心诉求是什么?这些诉求可以列出许多,但其中两点尤为关键:收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收入是员工追随你的重要动力之一。过去,我们或许羞于谈论这一点,甚至试图用事业心或企业文化来淡化它,但这并不明智。追求更好的收入是正当的,员工希望通过努力改善生活、提升质量。既然这是合理的需求,就应当坦诚面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应根据员工的贡献给予相应的回报。上级对下级不能吝啬,员工应得的报酬必须兑现。此外,对于有突出贡献的员工,还应给予额外的奖励。

      除了收入,员工还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与事业心息息相关,他们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得到上级、同事以及行业的认可。作为领导者,你需要为他们创造这样的环境和条件,搭建一个能够展现才华的舞台。只有这样,员工才能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并愿意长期追随你。

      从外部引入高管,尤其是那些拥有MBA学位或海归背景的人才,看似是一条捷径,但实际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这并不是因为他们能力不足,而是中国企业的独特文化和发展阶段决定的。

      回顾过去10年,尤其是5年前,采用这种方式引入高管的企业,成功案例寥寥无几。失败的原因并非这些人才缺乏能力,而是能力的发挥具有相对性。比如,一位出色的外科医生在手术室里是专家,但若让他去商店做促销员,可能还不如一位普通店员。人才的价值,往往取决于环境。

      每个企业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团队氛围。在其他企业表现出色的人才,未必能适应新的环境。更重要的是,企业已有的团队往往难以接纳外来者。即使董事长或总经理全力支持,只要中层干部或基层员工心存抵触,新人的工作便难以展开。毕竟,再有能力的人,也无法在集体抵制的环境中施展才华。而为了一个空降的高管,彻底更换原有团队,显然不现实。

      另一个问题是,外界普遍认为知名度高的人就是人才,但事实并非如此。真正的人才往往低调务实,而那些高调宣传的“人才”,未必名副其实。因此,企业在选人时,需要更加注重实际能力而非外在光环。

      选人的关键在于“又红又专”。“红”指的是人品好,“专”指的是业务能力强。这两者缺一不可。实际上,任何一个团队中都能找到符合这一标准的人。“红”可以通过观察和经验判断,而“专”则更多依赖于培养。如果将一个人放在某个岗位上却不授权,他永远无法真正成长。

      在关键岗位的用人上,我倾向于保守。通常,我会选择跟随我10年以上的人。几个核心岗位的负责人,甚至已经与我共事超过15年。这样的人,能力早已被验证,而“红”的问题也自然解决。

      在巨人集团,无论是巅峰还是低谷,从未出现过一个叛徒。即使在发不出工资的艰难时刻,团队依然保持忠诚。这种凝聚力,与我们对干部的充分授权密不可分。授权不仅提升了团队忠诚度,也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在人数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贡献值显著提升。

      授权意味着容忍差距。如果我的能力是90分,下属是70分,我必须接受这20分的差距。这种容忍是必要的,也是值得的。

      企业在引进人才时,应注重战术型人才而非战略型人才。制定战略并不需要太多人,否则容易陷入空谈。战术型人才则能切实推动执行,将战略转化为实际成果。过多战略型人才可能导致决策效率低下,而战术型人才的加入则能让企业更专注于落地与执行。

      谁在制定战略?答案是公司董事长。他致力于广泛收集信息,拓宽视野。比如,他会阅读各类书籍,今天去听这位经济学家的讲座,明天与那位企业家交流心得;同时,身边也会安排几位顾问或高层人员,加以培养。

      我曾培养过不少战略人才,但遗憾的是,他们大多都离开了。现实中,一些水平有限的人却自封为战略家,因为战略本身抽象,难以直接证实。而战术问题则不同,能做出来就是能,做不出来就是不能。

      企业只认功劳,不认苦劳,因为苦劳无法为企业带来利润。然而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常有人强调“没有功劳也还有苦劳”。所以,企业必须明确地提出“只认功劳不认苦劳”的理念,并将其深入人心。一旦大家认可这一理念,企业的效率自然会提升。

      当企业将文化提升到一定高度,作为口号来强调,当下级向上级拍胸脯,汇报下个月的销售任务时,就会更加慎重。一旦公司上下级之间形成了这种健康的氛围,企业的发展也将更加稳健。

    猜你喜欢

    无相关信息
  • 史玉柱:在管理棋局中 落对每一颗子
  • 俞朝翎:从管理5人到6000多人 我领悟到的管理真谛
  • 企业管理重构:从“控制”转向“赋能”“激发”
  • 王宁:从“潮流超市”到“潮玩顶流”我们只做了一件
  • 从人口、城市化及宏观调控视角看房地产市场开发机
  • 借助“五步战略管理”打造产业链竞争优势
  • 房地产数字化营销的创新路径
  • 新兴技术推动传统零售营销模式快速转型
  • 主编推荐 ...
  • 华阳集团碳烯科技石墨烯新产品石墨烯发热墙板成功落地阳泉...

  • 辰视将携新技术新产品参加第11届深圳国际工业自动化及机器...

  • 签约王一博,上线新产品,香飘飘如何俘获年轻人?...

  • 品牌课堂 ...
    滚动新闻 ...
    新闻排行 ...

      CopyRight 2015-2018,Power By www.cncbo.com Inc.All Rights Resered 邮箱:360737408@QQ.com 编辑部电话:4001153315

      本网除注明来源中国品牌官网的文章外,其他均为来源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负任何责任。

      (C)版权所有 中国品牌官网  工信部网络备案:京ICP备2002652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