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我在工厂做设备维修,每月工资百十来元。生活压力大,我决定转行做销售。身边很多朋友不理解,他们觉得技术工种不愁生计,销售没技术含量。但我一心想多挣钱,没有退路。
转行初期,我极不适应。我性格内向,拉不下脸来求人,被拒绝后,得花一两天才能缓过来。接连换了三四份销售工作后,在杭州实在混不下去,1995年年底,我前往深圳。
到深圳后,我从销售后勤做起,转岗销售后业绩渐佳,每月能赚一万多元,加上年底分红,收入颇为可观。为了做好销售,我逐渐放下了面子。
1998年9月,我回到杭州,入职伟业,凭借努力一路做到销售业务主管。 2000年2月,阿里正式收购伟业,我作为“伟业派”成员,加入阿里中供销售团队。初入阿里,名片上仅印着“阿里巴巴代理”,连主管职位都没得到。
彼时,伟业派销售团队与阿里原有的风格大相径庭。以干嘉伟、卢洋等为代表的阿里“正规军”,销售时先电话预约,再拿出标准案例,逐页向客户讲解产品功能。他们工具完善、话术专业,能有效赢得客户信任。而伟业派偏好陌生拜访,凭借超高的拜访量,全靠口才推销产品。别人西装革履,我们则背着破皮包、穿着旧T恤,穿梭在办公楼和工业区。正因如此,伟业派被视作“非正规军”。
面对这种局面,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提升业绩,让“正规军”刮目相看。为了迅速提升团队业绩,我常随团队成员拜访客户,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辅导,还将经验整理成案例分享给大家。在团队的互帮互助下,我们快速成长。
2000年下半年,公司进入快速发展期,我再度担任主管。凭借出色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团队业绩名列前茅,人均产能最高。随着团队业绩攀升,我从主管晋升为金华区域经理,管理三十多人的团队,人均产能始终位居全国榜首。
原以为职场会一路顺遂,没想到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失败。
2003年,因业绩出色,我从金华区域经理升任江苏大区经理,团队规模从50人激增至300人。此前管理30人时,我靠拼体力就能提升销售业绩,根本无暇思考管理效率和人才培养的问题。而且团队业绩在全国都名列前茅,我和公司都没意识到,这只是靠体力换来的。我十分自信,这种自信也传递给了上级领导,他们认可我的能力,让我负责江苏大区。
可当团队规模扩大到三位数,体力就不够用了。即便每天工作18小时,江苏大区的业绩增长还是落后于其他区域。不到9个月,我就被降职,回到原来的区域。当时,销售副总裁李琪对我说:“你不是身体累,而是心累。你的能力与职位不匹配,所以才焦虑、失眠。”
回到熟悉的区域,我没费太多精力,又将业绩做到全国第一,可心里始终有个结:为什么小团队管得好,到大团队就不行?差距究竟在哪?
为了找到答案,我每周都会复盘担任大区经理时的工作细节,剖析没做好的原因,思考再来一次该如何改进。最终,我意识到失败的主因是我过于看重兄弟情义,员工犯错时,既不忍心批评,更不愿惩罚。但实际上,及时指出员工的错误,对严重问题果断处理,才是对团队负责。
想通这一点后,我的管理能力得到极大提升,管理体系也发生质的改变。一年零三个月后,我再度升任大区经理。
在阿里,我还经历了一件事,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管理视野。
一次,公司突然安排我管理中后台。这对我而言,是一次重大提升,管理视角发生了180度转变。此前做销售管理,我总站在业务方角度,甚至会质疑中后台制度。比如,我曾想为什么不直接规定销售每天完成8家客户拜访。但管理中后台后才发现,“一刀切”行不通。浙江民营企业和小企业密集,一天拜访8家相对容易;可北方城市面积大,企业分布零散,同样要求每天拜访8家,就不太合理。因此,制定政策时,我跳出销售管理局限,综合考虑地域差异,形成更全面的视角。
管理过中后台部门后,我出任中供铁军主帅,掌管6000多名员工。此时,管理规模的扩张对我来说已算不上挑战。
此前的降职经历,让我积累了大量管理经验与技巧,而中后台管理工作则拓宽了我的思维维度。有了这些沉淀,升任中供铁军主帅,对我而言水到渠成。
2014 年,我和Cherry(张丽俊)共同创立创业酵母,为企业提供服务,这些年,创业酵母陆续服务了上千家企业 。
我一方面将阿里的知识梳理成体系,分享给学员;另一方面,在与学员互动时,收集他们的案例,汲取经验教训,从中获得新的启发与反思。
在此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在阿里看似简单的管理问题,却给中小企业带来极大困扰。比如,企业在招聘合适人才、把控业务执行进度、落实价值观考核等方面,常常陷入困境。因此,我始终思索如何帮助企业避开这些陷阱,认清这些看似基础却至关重要的问题,防止小问题拖垮优质企业。
经观察,企业在业务管理中,普遍面临以下三个难题:
一是缺乏自我沉淀,尚未构建自身的管理逻辑与方法。管理方法多种多样,阿里、华为都有各自成熟的体系,但适合企业自身业务场景和文化基因的,才是最佳选择。企业需搭建一套机制,对过往经验进行总结与沉淀,形成管理的底层逻辑,并传授给新管理者。
二是缺乏抓手思维,管理靠体力而非策略。比如销售靠增加拜访量提升业绩,管理者靠一对一辅导助力员工成长。在企业规模较小、工作量不饱和时,这种方式尚可维持。但随着企业快速发展,业务量激增,管理问题呈指数级增长,单纯延长工作时间根本无法解决问题。
三是重事不重人。市面上不乏优秀的管理方法、技能和工具,但在落地过程中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根源就在于忽视了“人”的因素。这包含“人的能力”和“人的心态”两方面。“人的能力”层面,不同的战略和管理工具对组织与人员的能力要求各异,脱离人员能力谈战略和管理毫无实际意义。“人的心态”同样关键,很多时候业务执行不到位,正是员工心态出了问题。在运用管理工具时,务必关注员工心态,若出现方法正确但结果欠佳的情况,需及时疏导员工心理,再开展技能辅导。
CopyRight 2015-2018,Power By www.cncbo.com Inc.All Rights Resered 邮箱:360737408@QQ.com 编辑部电话:4001153315
本网除注明来源中国品牌官网的文章外,其他均为来源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负任何责任。
(C)版权所有 中国品牌官网 工信部网络备案:京ICP备2002652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