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消费市场>正文
  • 研发投入对创新创业有超常作用

  • 责任编辑:新商业 来源: 上海证券报 2015-12-11 01:29:00
  •   文眼

      研发投入强度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适度强化的研发投入有助于迅速提升技术水平,通过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提升国家竞争力。

      ――亚夫

      当下,创新已经成为全球性议题。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均把创新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央作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全面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市场活力、潜力和社会创造力,打造发展新引擎。从我国情况看,当前研发经费投入总体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阶段状况。我国科技经费投入持续增长,国家财政科技支出及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增加,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提高,研发实力进一步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但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研发投入的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研发投入强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此,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引导市场主体、科研院所、高校等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去行政化、强市场性,为更好利用市场机制配置研发资源创造条件,确保研发投入的针对性、及时性、有效性,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梁达

      我国科技经费投入继续增加,投入强度提高

      据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2014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我国科技经费投入继续增长,国家财政科技支出及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增加,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提高。

      1.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情况

      2014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3015.6亿元,比上年增加1169.0亿元,增长9.9%;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比上年提高0.04个百分点。按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经费支出为35.1万元,比上年增加1.6万元。研发投入强度已连续两年超过2%,且呈持续上升态势,表明我国研发实力进一步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各类研发活动投入均实现较快增长。按活动类型分,研发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2014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为613.5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应用研究经费为1398.5亿元,增长10.2%;试验发展经费为11003.6亿元,增长9.8%。三类活动投入均实现了10%左右的较快增长,使我国研发投入结构保持了基本稳定。2014年,我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所占比重分别为4.7%、10.8%和84.5%,均与上年基本持平。

      企业引领作用增强。企业、政府办科研院所、高等学校是我国研发活动的三大执行主体。2014年,我国企业支出研发经费10060.6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增速分别比政府办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高2.8个和6.1个百分点。企业对全社会研发经费增长的贡献为84.2%,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对研发经费增长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

      政府属研究机构经费支出1926.2亿元,增长8.1%;高等学校经费支出898.1亿元,增长4.8%。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77.3%、14.8%和6.9%。

      分产业部门看,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超过500亿元的行业大类有7个,这7个行业的经费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的比重为61.1%;研发经费在100亿元以上且投入强度(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超过规模上工业平均水平的行业大类有10个。

      分地区看,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最多的6个省(市)为江苏(占12.7%)、广东(占12.3%)、山东(占10%)、北京(占9.7%)、浙江(占7%)和上海(占6.6%)。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有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和陕西等8个省(市)。

      2.财政科学技术支出情况

      2014年,国家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为6454.5亿元,比上年增加269.6亿元,增长4.4%;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25%。其中,中央财政科技支出为2899.2亿元,增长6.3%,占财政科技支出的比重为44.9%;地方财政科技支出为3555.4亿元,增长2.9%,占比为55.1%。

      3.科技创新的作用持续提升

      随着我国创新要素的不断累积和活力释放,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提升。研发投入持续增加,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超过2%,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企业技术研发能力稳步提高,高铁、航天、深潜、超级计算机等一批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基因检测、医疗器械、机器人、卫星导航等新兴产业加快成长。2015年前三季度高技术产业同比增长10.4%,增速比工业高4.2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11.6%。

      4.创新驱动力不断增强

      本世纪初,我国的R&D投入在全球仅排名第九,而2012年我国R&D投入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R&D投入的第二大国。2013年,我国已成为全球三种专利的授权量最多的国家。2014年,我国R&D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1%,超过欧盟当年的平均水平。随着我国科技投入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创新驱动将逐步替代要素驱动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5.大型企业创新投入水平和研发强度提高

      据统计,2014年,中国企业500强中的426家企业共投入研发资金6198.1亿元,同比增长9.4%,研发投入增速较上年有所反弹(2012-2014中国企业500强的该指标分别为16.5%、11.4%和7.4%);平均研发强度(研发投入与营业收入的百分比)为1.3%,比上年提高0.03个百分点,为五年来首次反弹。

      2014年,中国企业500强中,研发强度超过3%的有63家,超过5%的有13家企业;超过10%的有3家公司,分别为:华为公司(14.2%)、中国航天科工(11.6%)、中兴通讯(000063,股吧)(11.06%)。这些企业在电信设备制造、航天科技(000901,股吧)、军工、家电制造、云计算、智能汽车等领域保持着领先地位,是我国创新型大企业的代表。

      这426家大企业的研发投入在当年全国研发经费支出中占46.6%,彰显了它们的重要地位。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我国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为比上年增长12.4%,但这一增速为10年来的最低值。2004-2011年之间,我国研发经费支出增幅平均超过24%,而且总体稳定,但2011年以来,我国研发经费支出增幅连续三年下降。我国研发经费占GDP的比值于2013年第一次超过了2%的关口,达到2%,2014年继续提高到2.1%,达到历史最高值。

      研发投入强度和效益有待提高

      近年来,中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呈不断上升趋势,先后超过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科技经费投入大国;研发投入强度与发达国家3%-4%的水平相比虽然还有差距,但呈逐年提高的态势。应该说研发经费投入总体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和阶段状况,但与发达国家比较,中国研发投入的效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研发投入强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1.与国际相比,我国研发投入仍显不足

      一是作为研发投入主力的企业投入强度偏低。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一般仅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7%,而主要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为2.5%至4%。二是基础研究投入偏低。近年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例一直徘徊在5%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都在15%至20%。在欧盟成员国中,德国的科研投入强度就高达2.92%,不仅远高于我国现在的比重,也高于《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设定的到2020年达到2.5%的目标。其他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2011年的研发投入强度分别为3.2%、2.7%,都远高于我国。不仅如此,我国研发投入强度到2012年时都没有达到《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所设定的到2010年要达到2%的目标。

      2.人均研发支出不高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美国、中国、欧盟、日本的研发投资分别占全球的28%、20%、19%和10%。中国的人口大约是美国的4倍、欧盟的2.6倍、日本的10倍,所以人均研发支出只是美国的18%、欧盟的40%和日本的20%,有非常大的提高空间。此外,中国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超过2%。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以下10个科技产出最高的国家在2012年的研发支出占GDP比例是:中国1.98%,美国2.79%,德国2.9%,日本3.4%(2011年),英国1.7%,法国2.3%,加拿大1.7%,西班牙1.3%,瑞士3.4%,韩国4.0%(2011年)。

      3.自主创新能力弱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了显著成就,专利申请数量大幅上升,2014年我国授权的发明专利共计23.3万件,连续4年位居世界首位。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大量的关键零部件、系统软件和高端装备基本都依赖进口。例如,2013年,我国80%的芯片都依赖进口,进口总额达到了231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0.5%,进口额超过了原油,是我国第一大进口商品。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活动不够活跃,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不足,是缺乏重大突破性、颠覆性创新的重要原因之一。据统计,我国基础研究比例不足5%,仅仅是发达国家比例的1/4。原隶属于各工业部门的院所改制为企业之后,更多的资金、人力和管理开始从共性技术领域转到应用技术和商业化领域,不再从事共性技术的研发,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主体弱化。

      同时,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拥有不同的评价机制和利益导向,各自创新活动的目的严重分化,科研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

      由于创新能力不强,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尚处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制造―加工―组装”环节。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推动我国制造业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

      4.中小微企业科研创新投入低,研发资金渠道单一

      企业要得到健康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产品。但由于中小微企业受自身条件限制,多数企业缺乏科研技术实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据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上半年,多达85.9%的中小微企业年内没有任何创新活动。

      即使在有创新活动的企业中,创新资金投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在10%及以下的企业多达72.3%,其中,占比在1%及以下的企业达到28%;创新资金投入同比增加的企业比重为43.5%,比2014年下降4.6个百分点。此外,中小微企业在营销手段方面的创新明显滞后,仅15.6%的企业开展了电子商务营销。

      问卷调查显示,在有科技开发活动的中小微企业中,86.9%的企业研究开发资金来自于内部自筹,通过银行贷款的企业接近20%。除以上两种方式外,资金来源于资本市场、国内外合作等其他方式的企业比重较低,而仅有9.6%的企业研发资金来源于政府资金投入,表明研发资金来源单一,政府资金支持力度有限,中小微企业创新活力受到一定限制。在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首要因素中,资金紧张、融资困难认同率达到40.5%,已连续多年位居第一。中小微企业要保持长期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依靠自身“造血”和金融体系扶持,还应多渠道拓展研发资金来源。

      新形势下,加大研发投入对经济可持续增长十分重要

      事实证明,研发投入对经济增长、国家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十分重要。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有助于迅速提升技术水平,通过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提升国家竞争力。较低的研发投入水平将减缓技术提升速度,降低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1.投入有助于迅速提升一国技术水平,通过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

      国际经验表明,研发投入强度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且在工业化和后工业化过程中持续上升。发达国家研发投入强度一般都保持在较高水平,成功追赶型国家的研发投入强度也很高,甚至会超过先行工业化国家。当人均GDP为5000至15000国际元时,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以下简称“R&D投入强度” 在1%左右。R&D投入强度处于这一水平的国家主要包括:中国、捷克、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等发展中国家。当人均GDP为15000至30000国际元时,全社会R&D投入强度约为2%至3.5%,主要包括美国、日本和韩国以及法国和德国等欧盟国家。中国当前的研发投入强度基本达到了发达国家在历史可比阶段的水平。中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稳步提高R&D投入强度,保证《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既定研发投入目标的实现,是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2.R&D投入强度与国家竞争力变化基本一致

      美国、欧盟国家、日本、韩国、金砖国家等17个国家1980年至2008年R&D投入强度是有变化的。大多数国家的R&D投入强度呈波动上升趋势。R&D投入增速快的国家,其国家竞争力也在快速提升。芬兰、瑞典和日本的R&D投入强度从20世纪80年代,以色列、新加坡和韩国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加速上升,成为R&D投入强度领先国家。这段时间也是这六个国家竞争力快速提升的时期。意大利R&D投入强度长期在低水平徘徊,英国R&D投入强度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便呈下降趋势,与这两国产业竞争力下降的事实一致。中国之外的金砖国家R&D投入强度在近年来也开始缓慢增长,但增速远低于中国。

      国际经验表明,发达国家R&D投入强度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并且持续增长。成功追赶型国家的R&D投入强度也很高,甚至会超过先行工业化国家,如日本、韩国、以色列和新加坡。工业化国家的经验表明,对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国,R&D投入强度必须保持较高水平。按照中国《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2006―2020》,到2020年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将不低于2.5%。这约为日本在1983年、芬兰在1996年、韩国在2000年时的投入水平。稳步提高R&D投入强度,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是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完善政策体系,加大研发投入的对策

      综合来看,加大研发投入对经济增长意义重大,政府和有关部门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引导市场主体、科研院所、高校等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去行政化、强市场性,为更好利用市场机制配置研发资源创造条件,确保研发投入的针对性、及时性、有效性,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1.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国家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增加研发投入的同时,要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研发投入。从世界发达国家现代化所走过的道路看,只有在企业的研发投入成为主体的时候,企业才可能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并可以有效地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国家可以通过直接抵税或减税的政策,鼓励企业对技术开发类的科研项目增加经费投入,激发企业投入研发的积极性,企业会逐步发展成为技术创新研发投入的主体,高校和科研机构就可以承担更多来自企业的横向科研项目,科研才能真正与实际生产相结合,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就自然实现。

      2.坚持创新驱动,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核心。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不仅会带动传统制造领域的生产率提高和产品性能提升,还会带来战略性新兴产业数量众多的新材料、新能源、新生物产品、新设备的出现,推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与世界强国相比,我国产业创新能力还有不小的差距。我国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50%以上,95%的高档数控系统、80%的芯片、几乎全部高档液压件、密封件和发动机都依靠进口。必须把增强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3.坚持质量为先,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内核

      高质量是制造业强大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从市场竞争的角度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既是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是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表征;既是科技创新、管理能力、劳动者素质等因素的集成,又是法治环境、文化教育、诚信建设等方面的综合反映。必须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全面夯实产品质量基础,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中国制造”整体形象,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

      4.综合施策,引导企业创新管理和经营模式

      一是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对有实力、有潜力的中小微企业给予更多的财政支持,降低企业科技创新的成本和风险。二是用好“互联网+”战略,重构企业的技术、管理、组织结构、风险防控方式和商业模式,鼓励支持中小微企业逐步把传统实体店优化成“实体+智能”于一体、线上线下互为融通的“互联网+数字店铺”,给消费者提供多元的产品服务,成就“智慧中小微”。三是支持中小微企业与高校、研发机构合作开发新技术、新产品,鼓励科技创新成果向企业流动和转化,促进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商品化。

    (责任编辑:张振江 HN061)

    猜你喜欢

    无相关信息
  • ZAMST外用延时凝胶检测报告
  •  “岭秀红”匠心打造百年茶铺——武夷岩茶首现拍
  • 领衔中国高端家电行业,Gorenje一飞冲天
  • 高端家电市场群雄争霸,ASKO雅士高凭何定义家电奢品
  • 北京鲁籍商会会长暨优秀企业家座谈会成功举办
  • 洪茂祥:中医是根,发扬是使命
  • 乔领、宁雪君,福州刮起中国风
  • 圣八礼”清高干红!被选为文化点亮世界指定用酒!
  • 主编推荐 ...
  • 华阳集团碳烯科技石墨烯新产品石墨烯发热墙板成功落地阳泉...

  • 辰视将携新技术新产品参加第11届深圳国际工业自动化及机器...

  • 签约王一博,上线新产品,香飘飘如何俘获年轻人?...

  • 品牌课堂 ...
    滚动新闻 ...
    新闻排行 ...

      CopyRight 2015-2018,Power By www.cncbo.com Inc.All Rights Resered 邮箱:360737408@QQ.com 编辑部电话:4001153315

      本网除注明来源中国品牌官网的文章外,其他均为来源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负任何责任。

      (C)版权所有 中国品牌官网  工信部网络备案:京ICP备1303470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