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4年,零售商和金融战略家就已经将营销目标对准“Z一代”。“Z一代”出生在1990年代后,他们对技术大爆炸之前的世界并没有太多的记忆。
11月2日,高盛分析师在一份致客户的报告中指出,“Z一代”将“拥有同"千禧一代"(也被称为"Y一代")一样的影响力”。
但是,拉丁字母里Z已经是最后一个字母?下一代应该被称为什么?答案正在浮出水面。
未来主义者、人文学家、TEDx演说家马克・麦克兰登(Mark McCrindle)正在牵头一项研究,他把出生于2010年之后的一代称为“α一代”。据他统计,目前全球每周新生的“α一代”多达250万人。
“α一代”自出生以来就拥有iPad和智能手机,在网络论坛上他们能够在短短几秒钟内将一个想法变现。麦克兰登认为,这些颠覆性的技术变革让“α一代”成为了最具有改造能力的一代。
“在过去,个体消费者事实上毫无影响力可言,”麦克兰登告诉Business Insider,“现在,个体消费者通过利用技术成功地建立起了对于他们生活的掌控权。技术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于互动的期待。”
型塑“α一代”
这一切始于麦克兰登及其团队的一个思考:“Z一代”之后应该是什么。
2005年,麦克兰登的团队在澳大利亚开展了一项全国调查,让受访者为他们自己想一些可能的名字。“α”从一系列倡议中脱颖而出,并且似乎很说得通。举例而言,诸如在气象学这样的学科中,竭尽罗马字母或者阿拉伯数字之后,科学家一般会使用希腊字母。
在此前,已经有“技术一代”(Gen Tech)、“电子原生一族”(Digital Natives)以及“网络一代”(Net Gen)等词语来形容这一代人,这些说法都可以归入到“α一代”中去。麦克兰登希望这种说法能够具有普适性。
5岁以下的儿童都可以归入到“α一代”中去,同样在此后十五年内出生的婴儿也将成为这代人的一份子,麦克兰登认为这是通常意义上的代际年限。不同于他们的前几代人,“α一代”的整个成长年月都将受到技术的深刻影响,他们将深入地沉浸其中,而不是简单地使用。“即使新技术已然被改变,”麦克兰登说,“对他们来说技术将不仅仅是电邮――而是即时通信,也不仅仅是在线分享一个文件――而是一个Prezzi演示文档或者一则YouTube视频。”
全球人口分布的变化也将对“α一代”的体验产生影响。举例而言,据联合国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最早到2028年,印度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一直以来,世代标签化是一种西方现象。”麦克兰登说。想一想,“婴儿潮一代”便是对那些出生在战后美国的一代人的总称。而“青少年”(teenage)则是一种以1940-1950年代的西方社会为基础产生的概念。
这种标签法在发展中国家中则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囿于人口和技术的原因,发展中国家的世代之间呈现出较小的代际差异。
然而,随着“α一族”时代的到来,“印度和中国将成为重心,”麦克兰登指出,特别是中国在不久前废止了实行了35年的单孩政策。那些出生在直到最近才开始迅速发展壮大起来的国家中的“α一代”自然将与前一代有着更大的代际差异。
在更好的技术以及更多人的助推下,这些国家中的孩童将放弃一部分传统的东方价值观,转而接受更多关于现代科技的全球观念,麦克兰登解释道。
有史以来最大的跃进
技术嬗变造就的新环境让从“Z一代”跨越到“α一代”成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跃进,麦克兰登表示,这一跃进甚至比从“婴儿潮一代”跨越到“X一代”还要大,电脑曾在“婴儿潮”之后被发明出来。
对于“婴儿潮一代”来说,最新的电脑还是机械化的,并且需要在手册的指引下方可操作。他们需要花时间接受相关程序的知识才能上手。
“但是,我们在社交媒体的体验正从视觉和听觉转变到触觉中去,”麦克兰登解释道,“平台可能与原来一样,但是,它们已经从带有键盘的电脑上转移至一个个触摸屏上。”
“α一代”将比之前所有的世代更早地与这些技术进行互动。现在,很多青年人不再佩戴手表,因为他们通过手机来获知时间,麦克兰登指出。想一想,“α一代”会穿什么不会穿什么,会做什么不会做什么,而这一切全取决于他们对技术的依赖。
“他们并不把这些技术视作工具,”麦克兰登说,“他们将这些技术极其自然地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
(翻译:韩宏)
来源:Business Insider
原标题:Here"s who comes after Generation Z ― and they"ll be the most transformative age group ever― and they"re going to change the world forever
(责任编辑: HN666)CopyRight 2015-2018,Power By www.cncbo.com Inc.All Rights Resered 邮箱:360737408@QQ.com 编辑部电话:4001153315
本网除注明来源中国品牌官网的文章外,其他均为来源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负任何责任。
(C)版权所有 中国品牌官网 工信部网络备案:京ICP备1303470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