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许捷陇东学院
一直以来,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通过提升农民收入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课题。
当前,我国正在全面开展金融扶贫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目的在于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和农民增收。除了这些政策手段,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成果,也有可能在促进城乡协同发展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其中,融合了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的创新成果——数字普惠金融就是一个值得探索的业务工具。数字普惠金融的实施不仅具有减贫功能,也有助于通过创新的金融服务和技术手段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为什么要关注数字普惠金融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金融业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数字金融的出现,是通过大数据平台和算法全面提升社会生产、服务领域运行效率的必然产物,是一项通过提高金融服务质量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成果。
一直以来,数据、用户信息都被作为金融机构的关键资源,加大金融服务广度能让更多个体进入数字金融社会,从而扩大金融服务机构的用户基础。从生产关系的演变逻辑来解读数字金融价值可以发现,在数字经济时代,无论远程办公还是零工经济都能得以实现,这不仅有利于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也有助于带动行业与宏观经济的发展。在此形势下,很多小额高频的支付模式不断兴起,使数字金融迎来黄金发展时期。
当前,我国各领域的数字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否在优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中发挥系统性的基础作用呢?
这个问题必将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系统剖析普惠金融事业的数字化发展在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可行性与规律性,希望有更多关联机构和群体投入必要资源参与到探索与实践中来。
传统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
基于传统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研究,包含了以下几大观点。
个别学者认为,金融发展和城市收入差距呈非线性关系。金融服务初级阶段是面向财富积累足够多的富人,这类群体能有效承担金融服务成本。至于经济收入有限的群体,则难以得到充足资金的帮助,这种恶性循环会使他们越发贫困。
如今,社会经济在飞速发展,市场金融服务的供给量急剧提升,资金价格呈现出下降态势,各个领域服务门槛也随之降低。在此背景下,各种城乡收入不均衡的问题便有可能得到一定缓解。在东部农村区域,尽管其金融发展水平偏低,金融信贷规模却持续壮大,各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曾经进一步凸显,但随着金融发展趋于稳定,城乡间的不均衡现象也得到了缓解。在中西部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发展在起步阶段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发达城市与农村地区的收入也出现了很大差距。
另一些学者认为,金融发展能最大限度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在实践操作中构建金融发展衡量指标,以不同省份金融机构年底贷款总额及其当地GDP比值作为验证,说明支持金融的发展有助于缓解城乡收入不均衡的问题。
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我国对城乡收入差距方面的研究较多,有学者借助2019年省级数据系统剖析,发现城镇化水平提升能带动农村劳动力收入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比例也逐渐趋于平衡。
此外,部分学者基于门槛效应探究了人力资本对各区域收入差距的影响,发现大部分农村劳动力都转移到了城市地区,而留在农村的劳动力要么年纪较大,要么受教育程度较低,城乡间人力资本差异极大。一直以来,农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这也拉开了农村与城市收入的差距。这种差距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观察是结构性的,即人口越少的地区平均收入越低。
数字普惠金融的特点
普惠化。数字普惠金融实际就是打破物理网点和人员配备的局限,使用互联网和智能设备为社会上相关群体全面提供的一种金融服务,其服务对象也包括贫困区域的居民以及小规模企业等。
从业务联系来看,数字普惠金融是对传统普惠金融的发展与延伸,在5G网络覆盖下,越来越多群体会参与到数字普惠金融活动中,金融机构则借助大数据及其他先进科技有效管控、提升风险控制能力。
在此背景下,传统金融服务体系以外的群体也能享有更多经济发展与科技福利。目前,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范围已比较广泛,能为更多客户群体提供及时和快捷的服务与帮助。实践证明,利用手机和通信网络便可为小型企业、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借贷、储蓄等金融需求。
公平性。数字普惠金融是以传统普惠金融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在传统普惠金融事业中,比较注重的是金融机构的盈利性与公平性,但在实际工作中,传统金融机构为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时因利益较低且需承担大量资金成本,这就导致其在注重自身利益与承担社会责任感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冲突。
在数字普惠金融的帮助下,这一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随着普惠金融的数字化发展,很多金融机构都已认识到互联网的技术优势,科学构建了各自的客户渠道。由于获客成本要比原有零售模式低很多,而存款服务效率以及风险管控得到了优化,这就促使金融机构摒弃了以往“爱富嫌贫”的经营模式,开始注重挖掘新的潜力市场和客户群体。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金融产品随之兴起,这也全面体现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公平性特点。
积极满足农村人口金融需求
可避免门槛效应。众所周知,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服务时要承担一定的成本,而农村地区的人们很难承担起这一成本。因此,很少有金融机构愿意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这也就是业界常说的“门槛”。由于传统金融机构逐利性较强,对农村和农民的金融服务门槛问题很难解决。
普惠金融的目标就是为了解决门槛问题,并全面满足农村人口的金融需求。要想扩大服务范围,传统普惠金融就要设立多个网点,将农村地区全面覆盖,但这一过程会增加机构的成本投入,还会对金融机构带来较大风险。
可缓解非均衡性。在城乡二元结构中,因金融存在群体排斥问题,很多农民无法享受金融服务,这也导致城乡金融服务的发展极不均衡。随着数字普惠金融的兴起,这一问题逐渐得到解决。针对排斥问题,数字普惠技术最大程度提高了金融的可获得性,通过各种网络平台人们便可获得金融服务,而以往的时间、空间等限制也得以解除。其次,在解决评估排斥问题时,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也能为机构风险管控提供有效帮助。随着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信息搜集和处理更加便捷,人们借助网络平台消费的信息都能得以记录,在获得金融服务时金融机构即可对消费信息进行实时剖析,这一过程也能起到控制风险的作用。针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特提出以下建议:
注重对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日常生活中国家应加大电子设备的普及力度,使农村地区的人们也能接触到数字普惠金融平台。同时,要确保各地区网络环境的安全稳定运行,就算是经济落后的农村区域,人们也能负担起网络费用,而国家及地方政府以及各大网络运营商必须加大对网络的投入力度,增强电子设备覆盖率,全面促进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
注重对金融知识的普及。为了推动我国数字普惠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有关机构要做好数字普惠金融的宣传工作,尤其要加强对农村的金融知识宣传教育,以及人们防范网络诈骗的知识,不断提高人们的信息安全意识与金融风险防范能力。
数字普惠金融是基于传统普惠金融发展而来的,借助互联网技术带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作用和效果,已在实践中得到充分检验。随着普惠金融在更多地区的拓展,普惠金融的实施成本将进一步降低,覆盖范围也会更加宽广,数字普惠金融事业将实现持续性发展。
CopyRight 2015-2018,Power By www.cncbo.com Inc.All Rights Resered 邮箱:360737408@QQ.com 编辑部电话:4001153315
本网除注明来源中国品牌官网的文章外,其他均为来源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负任何责任。
(C)版权所有 中国品牌官网 工信部网络备案:京ICP备13034703号-7